徽州故事之友善篇——程子谦两建镇海桥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17-10-23 人气:11022 来源:admin

老大桥是屯溪街市的发祥地,是垂杨夹岸、几处楼台的繁华水口,它连接了屯溪老街与黎阳两岸,当地人俗称屯溪桥、老大桥。

明朝中叶,屯溪、黎阳两地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,但是由于横江相隔,来往仅靠渡船和临时搭建的木桥,满足不了行人和运输的需要。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在屯溪西郊的隆阜村人戴时亮的倡议下,各方筹资,修建了一座石桥,这便是屯溪桥。

这座桥经过140年的风雨侵蚀,清康熙十五年(1676年)因洪水冲击而轰然坍塌。屯溪东郊率口人程子谦,是一位太学生,以孝行受到乡里人的称赞,家中富有,轻财乐善,遇有地方公益之事,诸如建祠堂、办文会、修石堤等,都乐于输捐。他见屯溪桥坍塌,毅然决定自己拿钱重建。由于这座桥规模宏大,用材考究,工程艰巨,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建成,工程费用共计670万贯钱。不料,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四月,又爆发了特大洪水,屯溪石桥再次被洪水冲垮。这时,程子谦仍然健在,得知桥被大水冲毁之后,深为自责地说:“桥这么不牢固,是我的过错。”

第二年秋天,他再次独资重建屯溪桥。这次重建,程子谦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。请来著名工匠,将大桥的主体设计为6墩7孔,宽6米,高10米,长133米。由于桥体较高,桥两头的地面低于桥面,于是又从两端延伸出各15米的引桥。拱脚、拱圈均用赫红麻条石交错砌筑,桥面、桥栏以茶园石铺设,桥栏纵向条石两头凿阴阳榫,互为衔接;上下连接处凿蝴蝶型卯样,又用铁梢卡锁,形成整体。石料以糯米稀、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,加强石料之间的牢固程度。尤其是桥墩上游砌成三角形,墩顶端分水石尖翘起,有效错开洪水时上游冲来的漂浮物,以免一些大型漂浮物被卡在桥墩上,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度,有效保证石桥的安全。从上游看,这6个桥墩像6把利剑,四五百年来劈开多少狂涛恶浪。从桥面向下看,每一个桥墩分水石尖翘起,宛然龟尾,让人充满想象。



可惜的是,工程没有完工,程子谦就因病去世。他的儿子程岳,继承父志,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,多次提高建桥成本,确保工程质量。为了禁止有人在桥墩周围打鱼危害桥墩安全,还在中间桥洞上端刻了“禁止取鱼”四个楷字。桥东临街处原有亭,两端有飞檐五脊虎殿顶建筑。屯溪远离大海,为什么要将此桥取名为“镇海桥”呢?据说是海潮只能到达三江口,而“山蛟”(山洪)与海怪一旦在此会面,桥就要被冲毁。取名“镇海桥”,就是含有镇压海怪和山蛟的意思。



在程子谦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建成下的镇海桥,坚如磐石,历经四五百年的岁月洗刷、洪水冲击,至今仍然屹立在屯溪三江口。

镇海桥与三江水色、两岸街市、华山秀丽风光形成了清代休宁县“海阳八景”之一的“屯浦归帆”,惹得不少诗人墨客在游览之余,抒情歌咏,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诗篇。

        

《屯浦归帆》

碧水潆洄最上游,垂杨夹岸舣归舟。

渔歌远近从风递,帆影高低带月收。

飞倦剧怜投树鸟,长闲终羡傍滩鸥。

村烟起处楼台好,一片波澄万顷秋